近些年,中國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和人民幣的升值,大幅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價格的攀升。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(fā)展,也可謂雛形初具,兼具幾分成熟。然而,魚目混珠的拍假,暗度陳倉的假拍,讓文物藝術品市場中濁流涌動、風險暗藏,甚至隨著市場的壯大而增加。
假拍,即制造虛假成交記錄的欺騙行為,是拍賣市場常見的伎倆。假拍的買賣雙方常常為同一主體,或自拍自買,或同行勾結,為了捧高拍品的價格,幕后雇傭“托兒”以高價買回送拍品。其目的,或是為了洗錢或避稅,或是為了炒高藝術品的拍賣行情,或是拍賣公司為了擴大影響炒作造勢。這其中包括天價拍賣的“做局”,其目的多是后兩種。幾輪假拍下來,可以制造出越來越高的市場成交價,這一高價將會成為拍品再次拍賣與流通的參考價格。
拍假,顧名思義,就是拍賣贗品,是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大惡瘤。一些藏家會把真假優(yōu)劣的拍品混在一起搭售,一些拍賣公司不敢得罪大古董商人,也知假拍假,希望能把贗品、仿品賣給道行尚淺的買家,賺個盤滿缽滿。贗品總有露出破綻的時候,這時或流拍、或毀約,賣家也會自拍自舉,以拿到拍賣證書,等拍品的圖錄、成交記錄等都齊備之后,這些贗品在“拍假”、“假拍”的配合下,便變成了一件“流傳有緒”的“真品”,將來無論是轉賣私人還是再次上拍,都有了可觀的價格基礎。
真品贗品照樣賣,自家拍品自舉牌,是什么讓自導自演的假拍、拍假變成了文物藝術品市場上資本逐利的潛規(guī)則?自然離不開利益二字。難道拍賣行業(yè)無法可依?非也。早在1996年,《拍賣法》的出臺,便為文物藝術品拍賣制定了一系列制度。針對假拍、拍假,中國拍賣行業(yè)協(xié)會于2011年6月10日發(fā)布的《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(yè)自律公約》也有說法:“不于拍賣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費用;不知假拍假;不以任何形式對拍賣標的進行虛假宣傳;堅決杜絕‘假拍’行為……”由此可見,藝術品拍賣缺少的不是法律、公約,而是道德恪守與行業(yè)自律。
拍賣公司對委托人自導自演的假拍行為無能為力嗎?非也,拍賣公司非不能也,實不為也。許多拍賣公司急功近利,為了搶占市場份額,為了在社會和公眾面前迅速擴大影響力,讓全國的拍賣市場成交額變成了“注水豬肉”。藝術品只要上拍,拍賣公司都會按比例收取一筆傭金,成交價越高,傭金越高。如果與拍賣公司之間沒有達成某種默契,拍賣之中買與賣的高額傭金,以及相應的稅款,都是假拍者難以承擔的。假拍、拍假頻現(xiàn),拍賣公司本身難辭其咎。
自導自演的假拍、拍假蛀蝕的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根基。拍賣會只是一場場鬧劇的集中爆發(fā)點。在這個交易平臺之上,折射出的是市場各方參與者的心態(tài):送拍者癡心妄想,接盤者心存僥幸,拍賣公司掩耳盜鈴。隨著利益鏈的日益延伸,市場會逐漸形成目的各異的利益群體,假拍、拍假者混雜其中,對市場的操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強化,從而其危害性日益增強。當誠信成為一種不可求的奢侈品,拍賣場便成了一個謊言與欺騙的集聚場。
假拍和拍假的背后,還有政策與行業(yè)監(jiān)管的漏洞與空白。如何在政府層面進行監(jiān)管、在行業(yè)層面進行管理,對政府及行業(yè)管理部門還是一個新的課題。這其中,認清市場的本身規(guī)律是關鍵。泡沫里的浮光終將消逝。在藝術品市場新的格局成型之際,建設一個開放、誠信、聚合的藝術品行業(yè),是產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市場的內在需求。